从生产到运营的深度转型

——浙江邮政揽投网改革观察
中国邮政报记者 吕磊2025-07-21来源:中国邮政报

  揽投网是邮政寄递的核心竞争力,揽投能力不足会影响时限和揽收,是制约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因此,中国邮政一再强调,要通过改革打造运行高效、服务优质的揽投服务平台,更好地支撑和促进寄递业务发展。近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浙江邮政持续深化揽投网改革,聚焦重构进口网络、重塑投递网络和强化科技赋能等重点工作,初步形成了揽投网改革的“浙江经验”。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以下简称“浙报集团”),浙江省杭州市邮政分公司寄递业务的老客户。自从2019年浙报集团搬到新址办公后,收发快递大多由附近的杭州邮政德胜揽投部负责。

  “原来叫邮政快递员过来收邮件,总说在忙着送邮件。但从今年开始,他们基本上能做到随叫随到。”面对记者的采访,浙报集团负责收发快递的工作人员对杭州邮政寄递服务的变化很是赞赏。

  同样对杭州邮政伸出大拇指的还有家住滨江浦沿的退休人员陈美英。喜欢收藏旧物的她经常收发快递。“能否随叫随到”是陈美英评判快递服务好坏的重要标准。她说:“我现在大多选EMS。因为方便,打个电话,快递员很快就过来。”

  杭州邮政客户切身感受到的用邮变化,来自2024年以来邮政揽投员日平均揽件的时长同比增加约3.5小时。其背后是近年来浙江省邮政分公司全方位对标社会快递企业,通过改革投递方式、作业模式、组网模式,全面增强揽投能力、提高揽投效率,实现揽投网从生产作业型向经营服务型转变的创新实践。今年1月至6月,浙江邮政寄递活跃客户达104661户,同比增长14.8%。

  打破行政区划 进口邮件网络5级变3级

  点多面广是中国邮政网络的特点和优势所在,但也带来经转层级多、处理时间长等问题。也正因为此,集团公司着力推进寄递网“六大改革”,提出“要打破行政区划,重构寄递网络。其中,在揽投网改革方面,要基于业务量、市场状况动态调整,优化网络布局,提升揽投能力”。

  在揽投网改革这个层面,浙江邮政以建设投递中心为路径,打破以行政区划组网的传统模式。2024年以来,浙江邮政重塑进口邮件网络,以日均进口量2万件为标准,对邮件进口投递网络尤其是县(区)以下网络进行调整,共建成210个投递中心。

  浙江邮政寄递事业部运营管理部副总经理庄郁告诉记者,浙江邮政将日进口量大于2万件的县级邮件处理中心裂变为多个投递中心;将进口量小于2万件的县级邮件处理中心与其下面的揽投部进行整合,成立投递中心。调整后,浙江邮政省内进口邮件分拣中转层级由5级(省际中心—市中心—县中心—投递部—客户)减至3级(省际中心—投递中心—客户)。

  打破行政区划,让邮件进口网络组织模式发生了巨变,给浙江邮政带来诸多“鲶鱼效应”。投递成本的降低最为直观。庄郁说:“相比2023年,2024年浙江邮政邮件处理环节成本同比下降了近30%。”

  东阳市邮政分公司南马投递中心建设前,邮件从华东中心经转东阳处理中心分拣,再下行到南马,件均成本为0.28元。作业流程优化后,邮件从华东中心直发南马投递中心,以分拣机投入及场地改造费用(剔除相关补贴)计算件均处理成本为0.051元、运输件均成本为0.169元,合计0.22元/件。

  2024年,在浙江邮政,与邮件处理环节成本一起压缩的还有时限。网络调整后,杭州邮区中心对海宁市邮政分公司的4个投递中心进行直封直运,让邮件经转时限缩短了12个小时。2024年10月15日,南马投递中心投入使用后,快包和特快邮件的投递出班时间分别提前1小时和1.5小时。

  南马投递中心揽投员张龙平说:“公司还给我们配备了一套业内先进的自动分拣机。大体来说,原来一天两个投递频次,我们手工分拣作业要两小时。而现在,我们两个频次邮件的分拣时间不到40分钟。”

  在浙江邮政,大家对于揽投网改革有一个共识——揽投网改革是一项复杂、长期且动态发展的系统工程;这项改革是对投递网按产品进行重新定义的过程,是通过新质生产力对投递网进行提质增效赋能的一个过程。

  坚持市场导向 不同业务实行分网专营

  “打破行政区划,重构进口邮件网络之后,我们立刻开展的是重塑投递网络,在核心竞争地区实现不同产品的分网专营。”庄郁说。

  快递市场是一个近乎完全竞争的市场,快递业务是充分竞争的业务。对于中国邮政而言,经营的特快专递和快递包裹两种竞争性业务,服务对象、服务标准、时限要求不尽相同。在业务量巨大的核心竞争区,浙江邮政对这两种业务的发展有所侧重。

  近年来,在业务发展核心区,浙江邮政以“投得快、揽得多”为目标,遵循“对标竞品、布局相随、数量相当”的原则,做好特快揽投部布局优化,实现特快邮件专网收投,从而提升服务品质。同时,抓住投递中心建设的契机,加快自提点建设、加大甩点直投力度,推动快包揽投部实行集约化投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020年以来,浙江邮政累计投入1.2亿元用于特快揽投部建设,特快揽投部从151个增加到507个,揽投人员从1706名增加到5908名。今年上半年,浙江邮政继续配套1500万元用于特快揽投部迁址、增员扩段、增加营销力量,继续加密核心区域布局。特快揽投网的组建,让特快邮件实现了直封直发、单网下行和上机分拣,在缩短邮件内部分拣时长的同时,有效增加了外部工作时长,充分释放揽投员营揽时间。

  在杭州邮政滨江浦沿特快揽投部,滨江区邮政分公司经理陈超告诉记者,分网后,揽投员走访和开发客户的时间日均增加了3.5小时。放眼浙江邮政,2024年全省邮政特快揽投部收入增长23.9%,高于全网7.9个百分点。今年截至6月底,特快邮件的及时妥投率由去年同期的94.8%提升到98.4%。用庄郁的话说,特快揽投网建设的提速为今年浙江邮政寄递业务的发展培育了新的增长点。

  不同于特快网的加快建设和特快揽投部的持续增长,快包网和快包网点的建设则呈现出集约化的趋势。在浙江邮政的理念中,快包网的改革要推行投递中心模式,通过揽投部适度集聚,以“N→1”“N→1+N”的集聚模式提升内部处理效能,推进邮区中心直封直运,实现全省进口邮件二次分拣到段,提升整体质效。截至6月底,浙江邮政原有的472个综合揽投部已经整合为155个投递中心。记者获悉,金华邮政通过下官桥投递中心建设,人均外部投递时间增加4小时/天,人均投递件数由360件/天提升至535件/天,效能提升48.6%。

  庄郁说:“快包网的改革并不单单是投递中心的建设,还有自提点和甩点直投的推广和应用。”近年来,浙江邮政大力推进自提点建设与快包甩投。截至目前,浙江邮政以“自有+社会”“城市+农村”“网点+站点”各类驿站建设为契机,使用自提点共计3.7万个,其中自建自提点1.8万个;通过处理中心、直投中心的建设,实现快包甩投率65.49%,居全国邮政第一位。对比2020年和2025年前6个月数据,浙江邮政快包件均投递成本压降了0.55元。

  强化科技赋能 揽投网走上数智化之路

  当前,随着前沿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渗透,数字科技对寄递行业的颠覆已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为一场根本性、全方位的产业革命。深入剖析浙江邮政揽投网改革的过程,记者发现,科技赋能是贯穿全流程的存在。

  如今,浙江邮政揽投员在下段投递邮件时,系统可根据单号所对应的收件人地址进行智能分堆,并在下段时语音提示道段内的分拣堆位。

  在杭州市德胜揽投部,记者发现,揽投员在出班时就已经从系统上清楚地看到自己投递邮件的区域方位——通过智能分堆功能,揽投员无需逐件识别邮件详细地址分堆排段,可大幅提升作业效率,缩短内部作业时间,延长外部作业时间,从而提升整体投递效率。

  但相对于行业发展趋势,中国邮政揽投作业的科技含量还有提升空间。德胜揽投部揽投员杨奇告诉记者,跟自己比,咱们邮政的科技赋能进步很大;但竞争对手跑得更快,他们已经能做到邮件按投递员姓名划分好后再送到揽投部。“在杭州,很多竞品的揽投部不再进行分拣作业了。邮件到了站点,揽投员直接拉着就送件了!”德胜揽投部负责人楼岗感慨地说。

  当前,快递产业数智化浪潮已呈不可逆之势,新质生产力加速迭代,而邮政寄递数智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数字基座构建、智能算法应用、全要素数据治理等核心领域存在短板。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邮政正在迎头赶上!浙江邮政揽投网的改革就是个典型代表。

  从161台自动化分拣设备在投递中心的投入使用,实现了揽投部内部处理的“革命”;到投入49台无人车,建成45个无人驿站,让邮件投递能力处于全国邮政前3;再到自主研发数智化揽投平台,系统性解决投递人员熟练度低、投递管理精细化程度不高等痛点、难点问题,对拨打揽投员电话未接的客户投诉进行智能语音转呼,及时承接、处理客户诉求……在浙江邮政揽投网改革中,科技赋能从无到有、从弱变强,揽投网正在向数智化的方向转变。

  回顾近些年浙江邮政揽投网改革的历程和成效,能给中国邮政寄递业务的各项改革以启迪和借鉴。

  在浙江邮政看来,快递行业发展到今天,已进入高度竞争的时代。客户要么选择邮政,要么干脆不用邮政。推进高水平市场化体系建设,本质就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下,资源配置不只是要素资源要按市场规律优化配置,更包括邮政寄递的运营方式、商业模式、管控模式和IT系统等都要跟着行业最优走;要运用好“三个视角”“三大规律”,深入分析差距背后的根源,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问题,不断向行业最优看齐,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确保在够量市场、战略市场形成优势。唯其如此,邮政寄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生存发展。